首页资讯正文

21科普|全球每年超70万人因抑郁症自杀,如何应对抑郁情绪?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季媛媛 上海报道  7月5日晚,歌手李玟的家人通过社交媒体宣布,李玟于7月2日在家中轻生,送院后一直昏迷,最终于7月5日离世。家人表示,李玟于数年前患上抑郁症,与病魔经过了长时间斗争,可惜近日病情急转直下。


【资料图】

有人曾经说过,每个轻松的笑容背后,都是一个曾经咬紧牙关的灵魂,而大多数人,对于这些灵魂知之甚少。在这个时代,人们最终发现,活着的时候,许多人无数次总是想着如何才能安静地死去。

而在当下,抑郁症群体是个不容忽视的存在。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约2.8亿抑郁症患者,5.0%的成年人患有抑郁症。另据《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患抑郁症人数9500万,这意味着每14个人中就有1个抑郁症患者。

抑郁症是群体第四大死因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也被称为抑郁障碍。其特征包括持续的悲观失望情绪、对以往有益或愉快活动的兴趣减退、睡眠和食欲紊乱,以及疲劳和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

抑郁症与正常情绪波动和对日常生活感受的区别在于,它会对个体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包括与家人、朋友和社会的关系。抑郁症可能是长期或反复发作的,并且极大地影响个人的功能和过有意义生活的能力。

嘉会医疗精神科心理咨询师赵武聪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抑郁症可以发生在任何人身上,全球约有2.8亿人患有抑郁症。经历虐待、重大损失或其他压力事件的人更容易患上抑郁症。女性患抑郁症的发病率比男性高约50%,超过10%的孕妇和产后妇女患有抑郁症。每年有70多万人因抑郁症自杀身亡,自杀是15-29岁人群的第四大死因。

“在抑郁发作期间,一个人会经历抑郁情绪(感到悲伤、烦躁、空虚)。他们可能会感到失去乐趣或对活动的兴趣。抑郁发作不同于正常的情绪波动。抑郁情绪几乎每天都会发作,在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持续,至少持续两周。”赵武聪说,抑郁症还存在其他症状,包括注意力不集中、过度内疚或自我价值感低下、对未来感到绝望、有死亡或自杀的想法、睡眠紊乱、食欲或体重变化、感觉非常疲倦或精力不足等。

此外,抑郁发作可分为轻度、中度或重度,具体取决于症状多寡及严重程度,以及对个人功能的影响。抑郁发作有不同的类型,包括单次发作的抑郁障碍,意指病人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发作;复发性抑郁障碍,这意味着病人有至少两次抑郁发作史;双相情感障碍,意味着抑郁发作与躁狂症状交替出现,包括情绪高涨或易怒、活动增加或精力旺盛,以及其他症状,如健谈、思绪奔涌、自尊心增强、睡眠需求减少、分心和冲动鲁莽行为等。

那么,抑郁症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很多人对抑郁症存在一定误区,认为抑郁症是精神出现问题所致,更有不少职场人士认为,抑郁症是性格软弱的表现。

其实,抑郁症并非单纯心理问题,而是有一定生物学基础的器质性疾病。抑郁症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疾病,相关数据显示,人均患病率在4%到8%左右,它的发生有很多因素,比如有生物学因素,压力也是导致抑郁症的外界因素,同时还有自身的性格特征、心理承受能力、心理调节能力等原因。

对此,在诸多公开场合,不少专家也是反复强调,抑郁症并非单纯心理问题,而是有一定生物学基础的器质性疾病。从抑郁症的定义来看,这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疾病,人均患病率约为4%-8%,发病因素较多,如生物学因素,压力也是导致抑郁症的外界因素,同时还有自身的性格特征、心理承受能力、心理调节能力等原因。

这也意味着,任何人都没有免疫力,任何人都有可能在一生当中的某个阶段出现抑郁。

出现抑郁情绪如何应对?

“之前,我对身边的人都很失望,他们没有一个人能够理解我,就连我老公,我最亲密的人都把我当神经病。相比之下,我特别感谢医院的医护人员。在我得了抑郁症之后,第一次感受到生活的暖意也是在医院。”有抑郁症患者小溪(化名)对21世纪经济报道说,当得知自己患有抑郁症后,她去医院挂号,因为不熟悉流程,所以向医院医护人员询问了很多细节。

小溪介绍,去医院挂号,到了医生那里,简单询问后会让医生会安排电脑上做题。“跟考试一样,对某些题不太理解还可以问现场的工作人员,现场工作人员会很耐心的告诉你,依据本心去判断,按真实情况去回答就行了。”小溪这样复述到。

赵武聪介绍,抑郁症由于其发病的诱因繁多,发病时的症状复杂,以及治愈后依然会对个体有长期影响。 因此了解抑郁症的潜在诱因,大家可以更好的提前认识并处理这些存在的问题,并有效的预防抑郁出现以及降低其治愈后的复发性。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抑郁症的常见诱因:

生理因素:个体的生理因素可能与抑郁症的发生有关。这包括遗传因素、神经传导递质的紊乱(如血清素、多巴胺等)、激素变化(如甲状腺问题、月经周期等)。因此在生活中大家可以注意自己身体状态变化,并加以及时调整。

心理因素:个体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应对方式也可能影响抑郁症的发生。这包括长期的精神压力、情绪问题、自卑感、对未来的担忧、自我否定、悲观思维等。因此,如果大家发现自己长期处于情绪低落,对很多之前感兴趣的事情都提不起兴趣,那么就要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应对方案。例如:给自己放个小假,冥想或是运动来帮助自己。

社会因素:社会环境中的压力和困境可能导致抑郁症。这包括工作压力、学业压力、财务困难、人际关系问题、孤独感等。因此,合理的制定自己的工作,学习以及财务计划是非常重要的,不要为了“卷”而去承担超出自己承受能力范围的任务,而因此导致自己精力和心力“枯竭”。当我们长期处于社会因素的高压下就会导致心理因素出现,从而加强抑郁的被触发性。

生活事件:某些突发的生活事件可能成为抑郁症的诱因,如失业、离婚、亲人去世、重大损失、创伤经历等。有时我们会陷入过度悲伤的情绪中无法照顾好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从而导致抑郁的激发。因此,在突发事件之后的自我心理支持是非常重要的,并且还要注意自己的日常饮食和作息。

健康问题:患有慢性疾病或面临严重健康问题的人可能更容易患抑郁症。疾病的身体不适和长期对健康的担忧可能会导致情绪低落。因此,我们应该使用一些缓解心情的方式,如深呼吸,练习积极的思考方式来帮助自己关注积极的信息来训练大脑减少消极思维触发抑郁的出现。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因素并不是导致抑郁症的唯一原因,而是可能增加患抑郁症的风险。每个人的情况都是独特的,抑郁症的发生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赵武聪说。

打破误区正确应对抑郁

目前,从临床的进步以及公众认知水平的提高方面来看,诊断抑郁症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一般情况下,前去医院就诊时,医生会给出一个简单的抑郁自评量表,如果分数较高,就需要到精神科去做一个系统的检查。

如果说确诊只是良好的开端,用药的精准和有效则是最关键的一环。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院长徐一峰教授此前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介绍,常用的抑郁症治疗方案有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等。其中,药物治疗是最常用和首选的有效抗抑郁治疗方法。心理治疗可作为辅助药物治疗的方式,用以改善正在接受抗抑郁药物治疗的患者对服药的依从性,预防抑郁症的复发。

赵武聪也指出,良好的诊断和治疗是改善疾病症状的重要手段。在出现抑郁症症状时,首先,可以寻求支持。寻找亲朋好友、心理咨询师或支持组织的支持。与他人分享你的感受和困扰,并接受他们的支持和理解;其次,建立规律的生活节奏。尽量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包括规律的睡眠时间和饮食习惯。这有助于维持身体和心理的平衡;再者,进行适度的运动:进行适度的体育运动可以释放身体内的压力,增加身体的健康感和积极情绪。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瑜伽等。

此外,需要培养良好的自我护理习惯注意自己的身体和情绪需求,给自己一些宠爱和放松的时间。可以尝试一些自我关怀活动,如冥想、深呼吸、按摩或泡个热水澡。避免孤立,尽量避免与社交活动和人际关系的隔离。即使你感到没有动力,试着与朋友或家人保持联系,参加一些轻松愉快的活动。

“如果您或您身边的人正在经历抑郁症的症状,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或心理健康专家,以获取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建议。在抑郁症的治疗中认知行为疗法(CBT)和心理动力疗法(Psychodynamic Therapy)等疗法被广泛使用,并配合药物治疗会更有效的帮助抑郁症的整体干预。”赵武聪说。

然而,从相关调查结果来看,接受规范治疗的患者人数并不理想。有调查结果显示,在过去12个月被诊断为抑郁障碍的患者中,同期仅有9.5%的患者曾经接受过卫生服务机构的治疗,而其中仅有3.6%的患者寻求专业精神卫生医生治疗,7%的患者寻求卫生保健治疗(过去12个月内,至少有一次精神专科、医疗卫生部门或使用精神类药物),0.3%的患者寻求人群社会服务(如院外的社工及心理咨询师,院外宗教人士等提供的干预),2.7%的患者寻求中医和其他治疗。

这一主要归结于很多患者对药物治疗有很多认识误区:担心抗抑郁药物有副作用,怕越吃越傻,担心药物成瘾等。小溪在被确诊为抑郁症后,她刚开始拒绝接受药物治疗。起初之所以不服药是因为药物有较大的副作用,看着许多人吃完这些药会变胖,对药物更有依赖感,一停药病情就会变得更为严重,这些情况都让她对药物很排斥。

“医生劝了我很久,后来,我也慢慢开始接受,最后我甚至发现抑郁症对身心造成的痛苦和对工作、生活所造成的损失,远远大于药物的副作用,而且随着治疗,副作用是慢慢可以被适应,治疗依从性非常重要。”小溪说。

这也意味着,抑郁症患者还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无论是患者本身还是临床层面都需要对抑郁症患者加强关注,为患者提供规范化治疗。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